
-
·
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志愿者陆续上岗
2025-08-29
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将于8月31日至9月1日在天津举行。这些天,来自天津各高校的青年志愿者们已经陆续上岗就位,投入峰会保障工作中。峰会举办期间,来自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等10所高校的900多名青年志愿者将在嘉宾接待、场站迎送、证件注册、物资分发等工作岗位开展工作。为更好地为大会提供服务,服务于峰会新闻中心的300余名青年志愿者,上岗之前在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新闻中心参加了系统化集中培训,培训内容涵盖新闻中心综合服务区、新闻发布区、科技文化互动展示区等八个功能区的基础功能以及外事礼仪、媒体接待、应急保障等专业技能。志愿者们将通过多轮模拟演练,精准掌握岗位职责,在预定咨询、媒体服务、新闻发布、展览展示等二十余类岗位提供高效便利服务。翻译组的青年志愿者们,将参与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和翻译服务保障等工作。他们提前走进天津多家文博场馆,学习展品历史背景,将在相关参观点位,配合翻译讲解。同时,他们还走入重点场所,检查与校对外语标识,确保对外展示标识的规范、严谨。青年志愿者潘璐璐:“峰会期间,我相信我们能够以外语作为沟通的桥梁,展示天津独特的魅力风采,为此次峰会贡献我们的青春力量。” -
·
我市高校举办精彩纷呈的上合主题活动
2025-08-28
近期,我市高校举办的上合主题活动精彩纷呈,在与上合组织国家的交流合作中,展现了天津高等教育的靓丽风采。天津外国语大学派出数百名志愿者为大会提供翻译等各项志愿服务,积极与上合组织国家推介天津、展示中国。学校日前联合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外文出版社共同完成《天津传》(俄语版)的翻译出版工作。该书于8月26日举行首发仪式,并将作为礼物送给参加上合组织峰会的各国嘉宾。此外,为弘扬和践行“上海精神”,落实习近平主席关于加强同中亚国家智库合作、深入开展治国理政经验交流的重要指示,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和“一带一路”倡议走深走实,天津外国语大学哈萨克斯坦研究中心近期揭牌成立。近年来,天津外国语大学与哈萨克斯坦驻华大使馆、哈萨克斯坦高校始终保持着密切友好往来,与苏莱曼—德米雷尔大学建有友好交流关系,与哈萨克斯坦阿布莱汗国际关系与世界语言大学即将建立中哈同传实验教学中心。哈萨克斯坦驻华使馆公参阿斯卡尔、教育参赞阿斯哈特曾多次来访学校,推动双方在语言文化、经贸合作、区域安全及国际关系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向未来,学校将以哈萨克斯坦研究中心为平台,聚焦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绿色发展、地方合作、青年交流、文明互鉴及区域安全等前沿议题,努力将中心建设成为中哈学术交流的高地、政策咨询的智库、人才培养的摇篮、民心相通的桥梁,为深化两国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为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天津音乐学院校园里近日迎来一场跨越国界的“音乐之约”——来自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7个上合组织国家的7所具有代表性和学术影响力的专业音乐高等院校校(院)长齐聚一堂,开启为期两天的学术交流活动,并分别与天津音乐学院签署了民族音乐研究合作协议或合作备忘录,共同开启国际艺术领域和音乐教育领域合作新篇章。此次与天津音乐学院签署协议仪式的高校中,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国立文化艺术学院、乌兹别克斯坦国立艺术与文化大学和蒙古国立音乐学院是在与天津音乐学院的过往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与拓展,旨在研究和保护各国传统音乐,推动国际教育合作,就各国民族音乐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并通过在线课程或视频课程为各国师生提供专门的教育内容。此外,天津音乐学院与白俄罗斯国立音乐学院、塔吉克斯坦国立音乐学院、哈萨克斯坦国立艺术大学和柬埔寨皇家艺术大学也在师生互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启新合作。“上合组织国家民族音乐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日前在天津音乐学院举行。该中心旨在以音乐搭建文化交流之桥,促进上合组织国家民众更加深入地感知多元文化魅力,进一步增进彼此友谊,架起一座民心相通、交流互鉴的桥梁,助力上合组织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合作。天津高校在科技创新领域与上合组织国家高校合作已有深厚基础。日前,中国民航大学与哈萨克斯坦民航学院联合申报的“面向航空器航前安全检查的无人机与智能机器人系统研发与应用”项目获得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科学与高等教育部2025—2027科技计划资助立项。项目主要面向航空器航线检查作业中人工绕机巡查效率低、精度差、易漏检误检等行业难题,研究包括无人机和智能机器人在内的空地协同智能装备,以及视觉识别任务的人工智能模型和算法,从而实现巡查作业中“机器人代替人”。中国民航大学、哈萨克斯坦民航学院作为两国民航教育的高等学府,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擘画的合作蓝图,以数字孪生机场联合研究为关键抓手,携手落实共建“空中丝绸之路”。2023年5月,中国民航大学就与哈萨克斯坦民航学院签署合作协议,聚焦数字航空与无人机,共建联合教学研究实验室。同年10月,“一带一路”国家数字化智能化民航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项目获民航局立项。2024年9月,双方联合申报的天津市“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数字孪生机场中哈联合研究中心”获批,成为合作新旗舰。在前不久召开的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期间,中国民航大学和哈萨克斯坦民航学院签署中哈民航联合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联合建立民航科技创新中心,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航空安全、民航数字化、绿色航空等。此外,双方还将在航空新技术应用和推广领域开展合作,在国际民航组织全球航空培训+(ICAO TPP)项目框架下,联合开展民航领域国际培训。 -
·
天津财经大学与财政部天津监管局举行合作会谈
2025-08-28
近日,天津财经大学相关负责人带队走访财政部天津监管局,开展深入交流座谈。座谈会上,天津财经大学阐述了“新财经”建设实施纲要的愿景与具体措施。学校聚焦“人工智能”与“产教融合”发展主线,以培养应用创新型财经人才为核心使命,并围绕财会监督、绿色金融、养老金融、监管科技等前沿领域,与实务部门建立了广泛且深入的合作关系,保证人才培养能够真实落地。学校充分发挥“三力”优势,即智力优势、人力优势和算力优势,为财政部天津监管局开发人工智能大模型和履行监管职责提供智力、人力和算力支持。同时,在合作中积极寻求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三源”,即问题源、数据源和渠道源,为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双方就未来合作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商讨,并在共建实验室、联合开发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下一步,双方将加速推动合作项目落地实施,共同推动天津经济高质量发展。 -
·
2025年天津市青少年暑期科学营举办
2025-08-28
2025年天津市青少年暑期科学营日前在南开大学举办。为期4天的科学营活动内容涵盖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领域,营员们开启一场沉浸式科学探索之旅。本次科学营由市关工委、市科协会同南开大学共同举办,众多知名专家、教授为孩子们授课。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带来爱国主义教育“开营第一课”。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高级实验师开展无人机专题讲座,系统介绍军用无人机的发展历程、技术原理及其在国防安全中的关键作用,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营员们亲手操控无人机穿越模拟地形障碍,亲身体验飞行操控技巧。物理学院教授讲述物理学的奥秘,把生活中的物理知识讲成“光的故事”,让营员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
广东首个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揭牌
2025-08-28
8月25日,广东首个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在中山市横栏镇正式揭牌。南开大学秉承“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办学初心,聚焦乡村振兴重大战略需求,成立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并已在全国布局建设了一批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目前已经取得一定成效。横栏镇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在花木、水产、灯饰照明领域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在智慧农业、集成电路设计、光电信息处理等领域也有着丰富的学科资源,双方希望能够通力合作,把工作站建设成为记录乡村发展进程的观测点和推进乡村振兴进程的服务站,发挥好工作站在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师生思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出经验、出案例、出成果,共同写好乡村振兴“新篇章”。广东横栏站是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继海南大致坡站、甘肃庄浪站、山西襄垣站之后建成的第四个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未来,广东横栏站将围绕产业升级转型、产学研合作、基层社会治理、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工作,持续为新时代乡村振兴赋智赋能。 -
·
天津农学院联合社区开展“植廉于心,法护成长”主题实践活动
2025-08-28
日前,天津农学院“植普赋能兴农、绿韵实践润心”实践团走进西青区精武镇燕南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植廉于心,法护成长”主题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植物科普为载体,通过“植物+法治+廉洁”的跨界融合模式,使抽象的法律知识与高尚的廉洁品格变得更加具象化,为青少年法治教育与廉洁品格培育开辟了生动鲜活的实践路径。实践团运用“植物与法治”知识体系将法律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为根本,生动阐释种质资源保护、品种审定、经营规范等法律要义,将种子喻为“需要守护的成长者”,形象地阐释了法律对农业生产“源头活水”的保障作用。在生态法治环节,通过普陀鹅耳枥、银杉、水杉等濒危植物的生存故事,揭示了生态保护法对生物多样性的守护意义;针对加拿大一枝黄花、互花米草等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解析。聚焦身边的植物保护,让“依法护绿”理念融入日常生活。情景模拟与实践体验环节,通过模拟“如何应对非法砍伐”“遇到假种子如何维权”等具体场景,指导青少年学习掌握依法维权的关键步骤和证据收集技巧。以趣味形式开展“知识互动问答”,巩固法治廉洁知识,强化法治观念。在非遗金箔画制作实践中,青少年亲手创作以竹、梅、莲为主题的廉洁艺术品,将廉洁理念通过传统工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文化传承与品格培育的双重成效。实践团将廉洁文化与本地特色植物巧妙融合,精心制作了一系列文化印章。活动现场,特设了集章打卡活动,集章卡上镌刻着学校的校徽、标志性建筑以及富有代表性的农作物图案,成为活动的一大亮点。此次 “植廉于心,法护成长” 主题实践活动,是依托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植因有你”科普工作室)和天津农学院校园文化研究与建设项目形成,实践团践行“普法为民”的宗旨,创新探索将专业特色转化为教育优势。通过让法治精神与廉洁文化借助植物意象扎根青少年心田,既丰富了“八五”普法的实践形式,也为新时代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未来,实践团将继续深化“理论+实践+文化”的教育模式,让法治阳光照亮成长之路,让廉洁清风涵养少年心灵。 -
·
上合组织国家民族音乐研究中心成立
2025-08-27
8月25日,由市外办、市对外友协、金沙990手机最新版本、天津音乐学院主办的“上合之约”人文交流研讨会暨上合组织国家民族音乐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天津音乐学院举办。研讨会上,来自中国、俄罗斯、塔吉克斯坦等上合组织国家的10余名音乐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民族音乐与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进行主旨发言,旨在以民族音乐为载体,与上合组织国家音乐院校加强对话、促进合作,共同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上合组织国家民族音乐研究中心旨在以音乐搭建文化交流之桥,帮助上合组织国家民众更加深入地感知多元文化魅力,进一步增进彼此友谊,架起一座民心相通、交流互鉴的桥梁,助力上合组织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合作。 -
·
中国-泰国汽车智能制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启航
2025-08-27
近日,“中国-泰国汽车智能制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仪式暨中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国际研讨会在泰国大城府举行。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中泰职教合作树立了新标杆,也为鲁班工坊品牌注入了新活力。在共同体成立仪式上,一系列实质性合作项目成功签约,体现了共同体“产教融合、校企贯通、教随产出”的工作原则。“智车学堂”扬帆出海:中泰校企六方共同签署“智车学堂”国际化汽车人才培养项目合作框架协议。项目依托全球首家鲁班工坊——泰国鲁班工坊,推广中国产教融合成功经验,联合开发契合东盟市场需求的课程、标准及资源,培养新能源汽车检测、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国大城技术学院签署电气自动化技术国际专业合作建设备忘录,采用“0.5+2+0.5”的中泰联合培养模式,泰国学生需在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完成两年的专业学习、实训等教学活动并取得规定的课程学分。学生毕业时将同时获得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和泰国大城技术学院两所学院颁发的毕业证书。“智车学堂”旨在服务中资车企全球化战略,搭建产教融合平台。2024年9月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与中汽研汽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等项目发起方签订了项目合作协议。此次中方代表向泰国大城技术学院授予“学习中心”“考试中心”,向那空沙旺皇家大学、红统技术学院分别授予“学习中心”,标志着“智车学堂”品牌项目正式落地泰国,开启了中泰联合培养汽车智能制造领域技术技能人才的新阶段。首批通过“智车学堂”培训考核的125名泰国学员正式获得“新能源汽车检测维修专业能力评价合格证书”,该证书旨在全面衡量并认证持证人员在新能源汽车检测维修领域的专业能力,为行业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此次认证标志着共同体成功打通“中泰联合培训-国际标准考核-跨境资格互认”人才通道,为区域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输送首批标准化技术力量。本次共同体成立仪式暨国际研讨会的召开,不仅是中泰建交50周年的献礼之作,更标志着两国在汽车智能制造领域构建起“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维融合的跨国协作新范式。通过鲁班工坊经验深化、“智车学堂”品牌落地、125名学员双认证成果发布及CATARC跨国标准共建等务实行动,共同体正将“产教融合”理念转化为服务区域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为中国-东盟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注入可持续人才动能,书写“一带一路”职教合作的时代新章。 -
·
越南青少年访华夏令营在津落幕
2025-08-27
“讲好中国故事·越南青少年访华夏令营”日前在天津开放大学落幕。在为期10天的深度研学中,越南学子以脚步丈量津沽大地,亲身感受这里发展的磅礴动力。活动中,天津开放大学语言文化交流中心精心设计了“文化沉浸+城市探索+精神溯源”的三维课堂。泥人张艺术馆的指尖传奇、天后宫妈祖文化的海洋基因、蔡氏贡掸的毫厘匠心、五大道建筑群的历史叙事……让营员们触摸到了津门文脉。在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精神为研学之旅铸就学术灵魂。越南青少年营员们穿行于思源堂的红砖绿藤间,触摸张伯苓老校长“教育救国”的初心石,更在校史展廊中感悟周恩来总理“公能”精神如何滋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赤子情怀。这座以家国为怀、以创新为魂的学术殿堂,让越南青少年营员们读懂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后的精神密码。结营仪式上,越南青少年营员们展示亲手制作的团扇、月饼、绘画作品,师生合唱《童话》、《茉莉花》,用行动深刻诠释了“中国”已不再单纯是课本上的名字,“‘中国’已成为青春地标”的研学感悟。越南营员将绘有中越两国国旗的风筝赠与中国伙伴,两国青少年以青春之名立下契约:以心为舟,以梦为桨,共赴星海,永续华章。 -
·
“盐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研讨会在津召开
2025-08-27
日前,“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盐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2025年全国盐文化场馆联盟工作会议暨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年会在天津成功举办。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承办单位之一,全程参与会议组织并发挥重要作用。来自全国盐文化博物馆、盐文化景区、研究机构、盐业生产企业、文创单位及相关院校等55家联盟单位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围绕盐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展开深入交流。会议期间,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召开了“中华盐文化与民族化工传承与创新”资源库中期研讨会,来自天津、上海、河北、江苏、河南、青海、四川等省市的盐文化专家学者、场馆代表、盐业企业负责人及教师代表等40余人参与研讨。会议系统总结了自2024年8月“中华盐文化与民族化工传承与创新”资源库项目启动以来的经验,明确了下一步发展方向,不仅为全国盐文化研究者提供了高水平交流平台,也充分展示了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在盐文化与化工产教融合领域的实践成果和责任担当。近年来,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传承“实业救国,科技报国”理念,将产业文化作为重构和丰富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资源,凝练形成“以红色为底色、以绿色为特色”的“七彩交融”大思政育人体系,精心构建“三阶递升”课程体系。通过以思政课程为引领、通识课程为拓展、专业课程为深化,有效突破传统思政教育中理论实践脱节、普遍性与针对性不足的局限,为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学院将继续深化“产业文化+大思政”育人模式,推动中华盐文化在职业教育中的创新传承与国际化传播,为繁荣盐文化研究、服务产教融合贡献更多职教力量。 -
·
天津外国语大学在社区开展“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
2025-08-27
今年暑假,天津外国语大学团委联合河西团区委在多个社区开展“两弹一星”精神主题宣讲系列活动,累计吸引100余名青少年积极参与。针对小学生的特点,青年志愿者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化为生动易懂的表达。志愿者以时间为轴,带领现场青少年回溯那段震撼人心的奋斗历程。通过讲述科学家故事、科普科学知识、组织趣味实践等丰富形式,引领青少年铭刻历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让“两弹一星”精神陪伴青少年的成长之路。2022年,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与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实施全国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项目,今年,项目从31个省(区、市)1143所院校的79523名报名者中,最终遴选出1500支团队、21098名志愿者,较往年有较大增长。我市多所高校的团队入选,宣讲团成员深入基层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两弹一星”精神宣讲与物理实验科普活动。 -
·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开展“行走的思政课”
2025-08-27
暑假期间,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寻迹运河 读懂中国——交通学子强国行”暑期实践研学队从天津出发,沿着中国大运河开展暑期实践活动。学院5支实践研学队分别奔赴8个省市的中国大运河沿线遗产点和遗产河道寻踪,脚步遍及杭州拱宸桥、扬州古邗沟遗址、淮安清江大闸、洛阳含嘉仓遗址、沧州谢家坝遗址、天津九宣闸、北京郭守敬博物馆等。他们探秘漕运与经济的互动交织,感悟粼粼波光与两岸烟火的生生不息,将思考融入千古智慧与科技的巧夺天工之中。过程中,各实践研学队以问题入手,通过寻访解疑解惑,深入探究运河文化。在寻访中挖掘运河文化的多重内涵,感知历史之河、经济之河、科技之河、人民之河的文脉魅力,不断擦亮中国大运河这张“中国名片”。实践研学队精心策划并推出了“寻迹运河·云端解码”系列视频,依托“交通强国交院说”网络名师工作室平台,以青春视角和专业技能,让大运河的故事在云端绽放新光彩。本次“寻迹运河 读懂中国——交通学子强国行”行走的思政课,不仅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洗礼与国情认知之行,更是一次新时代交通青年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时代使命的创新实践。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学子们将继续秉持“问寻促学”的探索精神,用青春智慧助力擦亮中国大运河这张“金名片”,让千年运河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
·
刘桂平调研学校校区建设和秋季学期开学准备工作
2025-08-26
8月25日,市委副书记、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刘桂平深入我市中小学校,调研校区建设和秋季学期开学准备工作。副市长张玲参加。刘桂平先后来到河西区新华中学河西学校、津南区海河教育园南开学校敬慧路校区,实地察看校区建设进展、校园环境营造、教学装备布置,详细了解校区启用前各项准备、师资配备和教育教学管理等情况。他强调,要扎实做好校园安全检查、文化布置、物资保障,配齐教师队伍,强化新建校区管理,优化教学安排,“一校一策”扎实做好秋季学期开学准备工作,满足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多元化多层次需求。刘桂平强调,基础教育关系着每个家庭的幸福,是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民生大事。全市教育系统和各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抓牢抓实基础教育重点工作,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加强科学谋划,做好前瞻布局,建立健全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提升学校规范管理水平,统筹做好教学设施检修、教学物资配备、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强化师资配备和学校管理,开展好师德师风教育和教学能力专项培训,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和中小学校管理团队。要强化关怀关爱服务,关心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提升校园食品安全服务保障水平,加强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保障交通出行安全顺畅,全力护航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他强调,今年秋季开学前夕,恰逢上合组织天津峰会隆重召开,全市教育系统要扎实做好本职工作,全力营造安全有序、温馨舒适的校园环境,为上合组织天津峰会成功顺利召开贡献应有的力量。 -
·
全球首个神经重症脑机接口多中心临床试验在津启动
2025-08-26
近日,由天津大学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与天津市环湖医院牵头,联合多家国内顶尖医疗机构,聚焦解决脑积水精准诊疗这一国际性难题,共同启动全球首个神经重症脑机接口多中心临床试验。活动现场,天津大学脑机海河实验室团队发布了“神工-神篙”“神工-无量”“神工-神调”等重症脑机接口国产医疗器械产品,并展示了基于脑机接口技术的脑积水“诊断-治疗-调控-监测”的系列研究成果。团队基于自主研发的国产脑机接口编解码芯片及采集芯片,开发了高分辨可穿戴脑电采集设备,完整闭环“端-边-云”三位一体脑机智能平台;在多模监测方面,开发了颅内压、脑氧及全身多部位氧合同步监测设备,助力神经重症实时监测。基于脑机接口联合脑脊液循环动力学技术,将传统脑积水诊断时间从2至3天缩短到30分钟,同时准确率大幅提升。本次会议同步启动“基于无创技术的神经重症多模态脑监测” “无创迷走神经刺激联合数字疗法改善重症空间记忆”等六组多中心临床试验,以期实现神经重症多模无创实时监测、脑功能在线实时评估以及脑疾病高效治疗,国际首次真正意义上实现脑机接口技术在神经重症无创精准诊疗方面的体系化临床应用。 -
·
天津碳中和协同创新研究院成立
2025-08-26
8月23日,由天津商业大学牵头,联合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多家单位共同组建的天津碳中和协同创新研究院成立,旨在构建碳中和领域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的先进平台,打造立足天津、服务京津冀、辐射全国的碳中和协同创新标杆,为碳排放双控目标实现提供可借鉴的技术路径与发展范式,助力区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作为跨校协同的创新枢纽,天津碳中和协同创新研究院是聚焦碳中和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其核心定位在于打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方案规划—人才培养”全链条,以资源增效减碳、能源结构降碳、市场机制融碳、地质空间存碳、生态系统固碳的“五碳并举”为战略框架,针对天津绿色低碳发展痛点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并为京津冀“双碳”领域的协同发展提供支撑。研究院重点推进技术攻坚、政策规划、产业服务、人才培养四方面核心任务,四维发力构建低碳生态。针对钢铁、石化产业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包,建立“资源—技术—碳排放”联动数据库,布局可持续航空燃料、绿色甲醇等可持续能源转化技术,提升碳通量、碳足迹监测精准度,构建多流融合技术体系。研究区域特色碳配额机制,为天开高教科创园、南港工业区、子牙经开区等园区企业提供技术升级方案,协助政府部门健全地方碳配额体系。推动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与碳管理融合形成地方标准。推进交叉学科和“双碳”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实施“产业导师+高校导师+绿色金融导师”多导师制,培养“双碳”领域人才,同时开展面向社会的低碳职业技能培训。